門外一座小院,院里橫搭起一條用舊電線牽起來的曬衣服的繩索。
夏日的陽光,格外烤人,地面上像是剛“澆”過火,透過鞋底就可以感覺出來,有的人走路就格外小心。
繩索上落著一只小燕子,向著陽光的方向,透過玻璃看它的后背上的細細絨毛,尚未褪盡,而黃芽般的嫩嘴兩邊,分明地鍍著一圈白色的邊框。
小燕子孤另另地站立著,渾身不住的微微抖動,大概是第一天剛飛出來的緣故吧,它發出輕微的叫聲,一只老燕子從空中飛掠過來,把一只剛剛捉到的蠅蟲送進小燕子的口中。
不一會兒,大燕子就飛過來兩三次,而小燕子也在每次大燕子飛過來之后,微微地抖動翅膀,輕輕地呼喊,大燕子一刻不停地又飛走了。
據生物學家講,小燕子長到差不多可以“自立”的時候,注定會被父母趕出窩來,因為小燕子越長越大,父母已無力擔負起它們生長所需要的食物,但小燕子離家之后,并不出走,而是盤旋在家的左右,一邊練習飛行,一邊等待父母的喂食。
其實,小燕子從窩里到室外,是一個必然過程,是成長的一個標志,母愛跟隨著它們共同完成這樣一個過程,在人類看來,雖然母愛無聲,但仍在繼續延伸。
前一篇:你有什么資格說尊嚴?
后一篇:春天即事
< 前一篇你有什么資格說尊嚴?
后一篇 >春天即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