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簽:
皇帝死秘不發喪隱情與手法秦始皇漢高祖明成祖朱棣 |
分類: 評述 |
隱情之一,預謀設計,后宮發起,臣僚助推,謀權篡位,秘不發喪。
始皇帝三十七年(前210年)七月,正值盛夏,秦始皇第五次東巡后西還,途至平原津(今山東平原縣西南渡口)突然發病,熱寒交作,御膳難進,不知人事,到了沙邱,病已大漸(病危),始皇自知不起,命趙高、李斯草擬璽書,賜書長子蘇扶,叫他速回咸陽,候父死訊送葬,繼位。不等始皇復閱,就奄然長逝。由于始皇身前因故未立皇后和太子,皇位便有隨從權臣掌控。始皇死后,丞相李斯“恐上(皇上)崩在外,諸公子(稱有二十子)天下有變,乃秘之,不發喪”。郎中令趙高違背始皇意愿,假造詔書,廢長立幼,讓始皇第十八子、師從自己的胡亥繼位。并指認長子蘇扶不孝之罪,賜其自殺。兩人秘謀達成后,將棺載辒涼車(古代的臥車,可根據氣溫調節車內溫度)中,幸宦者參乘,繼續返程,所至上食(每逢吃飯,照樣送膳),百官奏事如故,宦官輒從辒涼車中可其奏事,獨胡亥、趙高、李斯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(皇上)死,行至井陘抵九原,會暑(夏日酷暑),上辒車臭(車內尸體腐爛發臭),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,用鮑魚味掩蓋尸臭味,以亂其臭。數日之后,返回咸陽,宣布胡亥繼位后,方才發喪。
漢高祖劉幫死后的繼位,也和皇位之爭有關。漢書記載:“上擊布時(劉幫平定英布叛亂),為流矢所中(中箭受傷),行道疾,疾甚”。于漢高祖十二年二十五日,在長樂宮去世,享年62歲。劉幫死后,一心扶呂篡漢的呂后,赴李斯、趙高的后塵,抓住皇位的“真空期”,秘不發喪,進行暗箱操作。
劉幫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劉如意,疏遠呂后,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,改立劉如意為太子,但因擁呂大臣的反對,只好作罷。劉幫一死,呂后想讓自己兒子、年僅十六歲的劉盈繼位,但怕跟隨劉幫的大臣內叛,諸侯外反,將領作亂,便準備借機先將他們悄悄誅殺,以后再發喪,在驪商和審其食的轉告勸說下,呂后才知其利害關系,發布了喪事消息,讓劉盈繼位,大赦天下。此時已經四日秘不發喪。
隱情之二,不豫(有病、發?。┥硤?,勝券未握,為了贏得主動, 遵其遺囑,秘不發喪。
“死諸葛嚇退活仲達”的故事,千古傳說。說的是第五次北伐中原,面對諸葛亮駐扎五丈原,準備與魏軍長期作戰,司馬懿拒不主動出擊,企圖拖垮蜀軍。就此,雙方久持不下百余日,蜀軍設計退兵。久戰成疾的諸葛亮,知道自己病重,生怕自己死后,蜀漢將失去主心骨,軍心渙散,被曹魏打敗,于是他獻出人生最后一計——立下遺囑,死后秘不發喪。
他叮囑楊儀說:“吾死之后,不可發喪??勺饕淮簖?,將吾尸坐于龕中,以米七粒,放吾口內,腳下用明燈一盞,軍中安靜如常,切勿舉哀,則將星不墜,吾陰魂更自起鎮之,司馬懿見將星不墜,必然驚疑,吾軍可令后寨先行,然后一營一營緩緩而退,若司馬懿來追,汝可布成陣勢,回旗近鼓,等他到來,卻將我先時所雕木像,安于車上,推出軍前,令大小將士,分列左右,懿見之必驚走矣?!?/FONT>
孔明在五丈原病故,楊儀姜維依遺囑秘不發喪,并組織撤退。不出所料,司馬懿探知蜀軍退兵消息,以為諸葛亮真的死了,就奮力引兵追來。然而,蜀軍炮聲喊聲震天,武侯大旗飄揚,只見“諸葛亮”綸巾羽扇,鶴氅皂絳,仍然坐鎮蜀漢軍營督戰,大驚失色,大呼:“孔明尚在,吾輕入重地,墮其計矣”,結果司馬懿選擇了撤退,嚇得勒馬逃跑。過了二天,鄉民奔告,哀聲震地,軍中揚起白旗,司馬懿才探知諸葛亮真的死了,嘆曰:“吾能料其生,不能料其死也”。
成吉思汗身前“秘不發喪”的遺囑,也是針對戰局,為穩定軍心立下的。當公元1226至1227年間,成吉思汗率蒙古軍正在攻打西夏,西夏被打得招架不住,毫無還手之力,在強大的武力攻勢下,西夏末帝李峴只好答應投降,但提出寬限一個月再獻出夏都中興府的條件,西夏是個不講誠信的國家,向來反復無常、不守信用,為了穩定局勢,防其返悔變故,成吉思汗像諸葛亮那樣,去世前也立下遺囑,秘不發喪,全軍不許披麻戴孝,更不準向外泄露他死亡的消息,等到徹底消滅西夏才發喪。可是,還沒到一個月,也就是1927年7月間,墜馬受傷要害的成吉思汗就去世了。事后,蒙軍繼續包圍了中興府,李峴被迫獻城,西夏滅亡。
隱情之三,征戰半酣,皇帝崩于疆場,權臣既為穩軍心,又為太子皇位,秘不發喪。
朱棣之死,秘不發喪,兼有上述兩種隱情的特性:
一是應付戰局情勢的需要。公元 1424年,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遠征蒙古軍的返回途中,晏駕于榆木川(內蒙錫林格勒盟多倫縣境)。此時,明軍大部還在長城以北,沒有穩固的防線作依托,如果暴露了此次御駕親征的皇上病死的消息,明軍內部必然會亂起來,使得軍心不穩。同時假如再走漏皇上死去的風聲,讓太師阿魯臺知道,必然會趁機反撲過來,撤退中的明軍一定抵擋不了,甚至可能遭到重創大敗。為了避免被動,確保安全返回。楊榮和金幼孜等大臣商議,封鎖死訊,秘不發喪。
二是,確保太子朱高熾順利繼承皇位的需要。本次隨軍遠征蒙古軍,還有朱棣次子、漢王朱高煦,因其在靖難之役,屢立戰功,朱棣曾暗示過他,欲將皇位傳于他,但后來朱高煦違抗君令,不肯鎮國云南,朱棣就改變主意,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,使得朱高煦心里極不平衡。如果在這時讓他知曉朱棣(皇上)已經去世,勢必掀起奪位的波瀾,擁兵自重,讓大軍速回京師作亂。為此,楊榮等親信太子的大臣,為防不測,決定秘不發喪,并請錫工用錫器熔化做了一口錫質棺材,給朱棣覆以龍衣,裝進棺材,用龍車運送,日進膳如故(照常提供膳食),錫工盡除(全部殺掉制棺的錫工),以滅其跡。大部隊緩慢前進,至京師,人未知也。只有楊榮等臣騎馬先趕赴京城,向太子朱高熾報喪,讓他做好即位準備。就這樣,朱棣七月十八日去世,一直到八月七日三十萬大軍返回京師,朱高熾才發出訃告,公布皇上死訊,兩天后裝殮入葬。朱高熾順利繼位,是為明仁宗、洪熙帝。
至于漢安帝劉祜、漢靈帝劉宏等皇帝,去世后秘不發喪的目的與做法大體相似,不再贅述。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g54y1L7rh?share_source=copy_web