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往事豈如煙
哦,天哪!
精神上有兩種東西:一種是欲望,一種是理想。
1
我曾對著一把紫砂壺說:你被人用大紅袍養了三年,不論你將來流落到哪里,都會帶著大紅袍和養你的人的氣息。
我想表達的意思是,從我們生命里經過的所有人和事兒,可能隨著時光的流逝漸漸朦朧、漸漸淡忘,但是都會在一個人的人格里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。
孩子這次寒假過得非常奇特。1月8日上午前腳離開南開大學,后腳天津因為疫情開始封閉部分街區;到家以后,9號一早去社區報備,一個小時后被專車帶走隔離,一隔就是十四天。好歹在家過個年,學校那邊開學時間推了又推,在家上了十幾天網課,3月2日終于登車返校了。3月5日連云港疫情爆發,孩子立即向學校報備自己的情況,晚上又被學校請進專家樓隔離;發信息回來說他還是幸運的,很多同學不被批準返校,只能呆在家里。
不管是多磨還是幸運,這個經歷已經成為他大學生活的一個部分,肯定會永遠留在他的記憶里,成為他思考人生的資源。
春風輕拂,嫩柳鵝黃,微紫的梅花尚在枝頭吐香,潔白的玉蘭又綻開如玉的淺盞,家鄉的春意一日濃似一日,然而疫情卻讓所有人陷入了沉靜,緊張但不恐慌,深切地感受著國家和民族的力量。孩子在隔離點關注著家鄉的疫情,我們在崗位上做著自己能做的事情。大街上顯出些空曠,欲望被疫情無奈地壓縮,理想在春風里潛滋暗長,有位老師通過網絡對學生說:立大志,正能量;經此疫,又成長。
春風一場,這個春天必將植根于每個人的記憶里,幾年、幾十年以后,人們會像今天講述過去的戰爭、災荒一樣回憶現在正在經歷的故事:2022年春天啊……可能已經忘了柳芽、忘了玉蘭,卻不會忘掉核檢的場面、行程碼、健康碼、口罩、隔離和網絡課堂。
2
時間會淘汰一切,包括很多物種,只有往事,會在活著的大腦里醞釀出各種的情緒和經驗。
也許這是一次成熟的出發,也許這是一次理性的萌芽。兩年前疫情突發時的抑郁、暴躁已經很少了,但是愚昧以及由此而生的自私并未絕跡,粗魯、粗口甚至粗野——秩序的成長需要時間和反思。
劉墉說:“藝術的欣賞是需要距離的,與實用的想法相差愈遠,愈能得到純粹的美感。所以看到麻雀的圖畫,我們會覺得生動美麗。但是見到真的麻雀,卻可能想去抓幾只烤著吃。這就是因為畫不能吃,而與我們距離較大的緣故?!?/FONT>
時空的距離帶來心理的距離,這是審美的必要條件——太近會被情緒左右,過遠又會遺忘太多的細節。幾十、十幾年前很時髦的服裝,想想如果現在穿在身上,多少有點滑稽;現在很先進的科技,若干年后回頭看看,簡直無法忍受它的落后。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尋找適合自己的一個觀察點,然后回望自己的行為,是欣慰還是臉紅,自己心里肯定有數,不要硬撐著給自己尋找拒絕成長的理由,成長無關年齡,無關性別,無關學識,無關貧富。
有人說,神是香火供出來的,如果沒有香火,他們就是一群木偶泥胎——即便是用黃金打造,也沒有支配人命運的神性。每一次苦難都是人生的香火,從動物本能到人類文明,從人性到神性,我們應該能夠看到自己成長了還是墮落了。請不要拒絕自己潛藏的靈光,不要拒絕讓欲望成長為理想的那些往事。
也許,茍且,才能偷生??墒恰捌埱摇笔且粋€多么猥瑣的字眼??!是的,我們不是英雄,可能也不是能夠領頭的人,可是誰在遇到危難的時刻不期待英雄的出現?
孩子發信息過來,說他雖然是個醫學生,現在卻幫不上抗疫什么忙,但是至少不要添亂,讓別人安心去做更多更大的事情。我跟他媽媽都很欣慰,孩子真的長大了,能夠在不同的事件里找到自己應在的位置。知道自己是誰,誰都可以拿來說說,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。
3
疫情了,很多道路封閉,紅綠燈還要遵守嗎?疫情了,物品流通受限,青菜蘿卜能不能悄悄漲漲價?疫情了,紀律能不能松一點?疫情了,網課能不能馬虎點?……
這些問題讓農民來回答吧,他們會告訴我們:一年之計在于春;錯過一季,挨餓一年;人懶地不懶;春雨驚春清谷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……他們可能沒有機敏的哲思,卻有樸素的道理,他們會講很多不遵從自然規律而受到懲罰的往事。
往事。當疫情成為往事,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會結出各自的果。即便眼下規則無人看守,未來的果實的味道也應該成為當下行為的約束,千萬不要等到結果擺在面前,才想起當初那些荒唐的往事。
2022.3.9
加載中,請稍候......